本報記者 丁先明《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26日01版)
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城陽區流亭小學校隊成員進行足球訓練(攝於9月10日)。本報記者丁先明攝
  對青島人紀勤尚來說,每周至少踢一場球,是生活中雷打不動的鐵律,“否則渾身難受”。
  紀勤尚是土生土長的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今年40歲的他,見證了城陽區足球事業的日益興盛:過去四處找不到場地,現在步行15分鐘準能看見一個足球場;過去很少有人踢球,現在綠茵場上熱鬧非凡;過去比賽中名不見經傳,現在囊括“市長杯”2/3的冠軍,成為公認的“足球高地”。
  這些變化並非刻意而為,而是當地實施一系列舉措後水到渠成的結果。2011年以來,城陽區推廣建設公眾體育休閑中心,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廣泛培養足球興趣,拋棄錦標主義的功利思維,在普及中選育拔尖苗子,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足球高地”。
  足球如何振興?這一問題困擾國人幾十年,至今未有清晰的路徑。城陽區的做法,或許提供了一種可行的發展思路。
  足球場地遍佈 踢球人口增加
  從1991年觸球算起,紀勤尚至今已有23年的球齡。在他的記憶中,場地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去灰塵滿天飛的土場踢球都得排長隊。
  10年前,這位足球“發燒友”聯合十多人成立了青島世力足球俱樂部。為了能踢場球,他們經常開車去周邊區市找場地,“踢兩個小時的球,路上要花3個多小時”。
  2011年,這種“四處找場地”的狀況開始改變。城陽區副區長焉峰說,2011年,該區出台《幸福社區建設標準》,對群眾體育活動場所及設施配套的規模、標準、數量作出了明確規定。
  從這一年開始,在城陽區委區政府的引導下,社會各界陸續投資8億元,建成帶有1~2個足球場地的體育運動公園40餘處,並免費向市民開放。40餘處體育公園的足球場,連同中小學校園內的足球場,達到100餘處。
  城陽區戶籍人口約40萬人,全區平均每4000人擁有一個足球場地,位居全國首位,甚至趕上了德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不管住在哪個社區,步行不超過15分鐘,就能找到一個足球場。
  “人均計算的足球場地,指的是配套300米或400米跑道的標準大場地,籠式足球場等小場地並沒有計算在內。如果算上這些小場地,那麼每3000多人就擁有一個足球場了。”城陽區教育體育局局長趙平說。
  城陽區的做法是先把場地建起來,有了場地,踢球的人自然就多了。
  一份“城陽足球地圖”開始在球迷中流傳。“如今,城陽足球場不光數量多,條件也非常好,而且還全部免費,簡直像做夢一樣。”紀勤尚說,“現在我們每周至少踢一場,再也不用四處找場地了。”
  9月10日,按照約定,世力俱樂部與東流亭社區隊在白沙河運動公園踢了一場友誼賽。這個綠草茵茵的公園建成於2011年,綠化面積為90畝,其中運動場地占22畝,包括一個配套300米跑道的標準足球場、兩個籠式足球場、兩個籃球場、兩個排球場、一個老年門球場、若干乒乓球台、一個健身廣場以及一個兒童活動樂園。
  白沙河運動公園位於城陽區流亭街道,緊鄰東流亭、西流亭、窪里以及夏家莊4個社區,覆蓋兩萬多居民。公園內的足球場,除鋪設塑膠地皮外,還配有夜間照明設備。球場有專人管理,一般開放到晚上10點。
  伴隨足球場地增多的,還有當地的足球人口。紀勤尚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城陽區到處都有場地,但踢球的人也越來越多,連膠州、即墨、嶗山等周邊區市的人都過來了,場地需要提前預約才行,“一般踢完這場,就預約好下次踢球的場地”。
  狠抓校園足球 培育足球文化
  振興足球,光有場地等硬件還不夠,還得有踢球的氛圍。對此,城陽的做法是狠抓校園足球,培養孩子踢球的興趣,按照體育發展規律辦事,在普及的基礎上選育“苗子”。
  2011年,城陽區成立校園足球活動領導小組,制定了《校園足球活動實施方案》和《中小學生足球技術考核標準》,全面部署校園足球活動,從娃娃抓起,引導中小學生“會踢球”、“愛踢球”、“踢好球”。
  2011年起,城陽區校園足球競賽聯動機制啟動。各中小學校內有“校長杯”比賽,街道內有學校聯賽,全區有“區長杯”比賽,並長期與區外球隊開展交流比賽。每年的“區長杯”體育系列比賽,都有80餘支足球隊的1000餘人參與。
  在各級比賽引領下,城陽區眾多小學分梯隊組建了1~2年級、3~4年級、5~6年級3支校隊,有些學校甚至達到“班班有球隊、周周有比賽”的普及程度。
  以流亭小學為例,該校55個班級均有自己的球隊。流亭小學校長陳勝利說,該校開設了足球校本課程,每周4節體育課,其中有一節專門的足球課。除周日外,校隊的孩子每天下午都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踢球兩個小時。
  8歲的王永哲是流亭小學二年級六班學生,由於經常踢球,這個小球員皮膚黝黑,肉長得結實,在訓練場上踢得有模有樣。目前他入選了學校1~2年級組校隊,踢左後衛。
  發展校園足球,流亭小學註意從校外引入社會力量。今年8月,由嶧陽文化園出資,嶧陽足球運動俱樂部在流亭小學成立。該俱樂部專門為該校學生服務,致力於為熱愛足球的孩子免費提供專業足球訓練、裝備和服裝,並創造外出訓練的機會。
  29歲的馮滔從青島中能足球俱樂部退役後,目前受聘於嶧陽俱樂部,為流亭小學校隊提供專業指導。“孩子們天天訓練,幾乎每個人都喜歡上了足球,你不讓他踢,他會難受。”馮滔說。
  在城陽區實驗小學六年級7班的牛路琪看來,不踢球確實會不舒服。這名12歲的女孩三年級就入選校隊,前衛、後衛都踢過,拿過“區長杯”、“市長杯”比賽的冠軍。
  對牛路琪所在的實驗小學學生來說,除了每學期都有“校長杯”足球聯賽外,他們每年4月還有一個校園足球節。城陽區實驗小學校長安華告訴記者,學校的每個角落都能看見足球的影子:校標是一個高速旋轉的足球形象,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足球隊標、教室門口貼出4名小球星的照片,校園長廊里擺滿了在足球比賽中獲得的各項榮譽,“校長杯”比賽中球員、裁判員、記分員都是學生……
  城陽區教育系統還與青島中能足球俱樂部簽訂合作協議:中能派出專業教練幫助城陽發展校園足球,並優先從城陽各中小學校選拔有潛力的足球“苗子”。
  經過數年的耕耘,城陽校園足球結出纍纍碩果——在最近3屆的青島“市長杯”學校足球聯賽中,城陽區先後斬獲14個冠軍(3屆共21個冠軍)、7個亞軍和5個季軍,“市長杯”中的“城陽現象”已成為一道風景線。今年8月,繼奪得本年度“市長杯”男女足雙冠王外,城陽區實驗二中又在“體彩杯”山東省足球聯賽中奪得冠軍。
  2013年,城陽區被青島市確定為唯一的“足球發展試點區”,成為公認的“足球高地”。
  “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對體育發展規律的尊重。我們這幾個負責校園足球工作的人,都是乾體育出身的,有的還曾是專業運動員,把孩子當做自己體育生命的延續,工作中滿懷激情。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這一點至關重要。”城陽區教體局副局長徐立華說,“搞校園足球,千萬不要逮著幾個孩子狂訓,應該先抓普及,廣泛培養興趣,在普及中選苗,這樣才能有持續性。”
   摒棄功利思維 成就“足球高地”
  儘管城陽區已成為“足球高地”,但在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看來,“足球成績只是一個附帶的結果,並不是目的所在。”
  “我們建設體育休閑公園,既有各類體育運動場地,還有大批的文化休閑設施,足球場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共城陽區委書記孫立傑說,“我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培育球星,而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廣大群眾的文明素養。”
  用孫立傑的話說,城陽區正處於高速城鎮化的過程,雖然建設公共體育休閑中心帶不來GDP,但如果現在不建,等“鋼筋水泥”都建成後,就再也找不到地方建了。
  於是,自2011年起,城陽區以兩公里為服務半徑,建成40多處室外運動中心、36個社區中心,構建起“15分鐘便民服務圈”,實現了市民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
  8億元,只是地面建築的投入。這背後到底有多大一筆賬?
  對城陽區政府來說,建設公眾體育休閑中心,還意味著將失去巨額的土地財政收入。
  以白沙河運動公園為例。為打造這片占地90畝的市民公共空間,城陽區及流亭街道共投資4300萬元。與此同時,這片位於白沙河南岸的核心地塊,每畝土地的市場價格至少為300萬元。僅此一項,政府就失去2.7億元的賣地收入。
  只出不進,僅建設白沙河運動公園一項,政府就“賠上”了3億多元。這筆錢到底花得值不值?
  城陽區副區長焉峰表示,值不值,要看算哪筆賬。如果算民生賬、算群眾的滿意賬,這筆錢花得很值,因為老百姓有了公共活動空間,生活質量大為提高,幸福感、滿意度大增。
  遍佈城鄉的公共體育休閑中心,極大提升了城陽區的生活品質,很多新青島人願意在此安家落戶,日韓客商也看重城陽的生活品質,樂意在此更多地投資興業。甚至有開發商主動找到政府,願意為社區休閑中心出資,“相當於為小區做配套了”。
  城陽區的廣大居民是社區體育休閑中心最大的受益者。每天清晨、傍晚,各個社區中心都是休閑鍛煉的居民。南流路社區退休教師劉志春說,自己幾乎天天去社區中心練太極劍,有時還去學電子琴,退休生活很充實。
  “在社區中心,可供大家選擇的休閑項目有很多,琴棋書畫樣樣都有。現在喝酒賭博的少了,孩子們也喜歡在室外踢球,上網打游戲的也少了。”劉志春說。
  在城陽區委領導的設想中,力推社區中心、大力建設足球場,並不是為了培養球星,主要是很多市民喜歡踢球,應該給他們提供一塊場地,“有苗子就培養,沒苗子也不要緊,不看重勝負,只要踢得開心、強身健體就好”。
  摒棄功利,收穫往往出人意料。在這種不以培養尖子為目的的氛圍下,城陽區反而不斷冒出足球尖子:曾在網絡躥紅、被譽為“青島小梅西”的李明被選拔至歐洲勁旅西班牙馬德里競技俱樂部進行專業足球訓練;城陽區實驗小學袁叢入選U13女足國家少年隊;12人入選省隊,60餘人入選市隊……只要想做事,總會有空間
  丁先明
  足球如何振興?這一問題,一直困擾國人。城陽的做法,或許提供了一種答案。振興足球,不能光喊口號,說到底,還是思路問題。
  巴西世界杯期間,新華社播發評論稱《中國還“玩不起”足球》。評論說,荷蘭足球強大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草根足球體系靜悄悄地生長。而在中國,別說足球場,不少城市社區連配套全民健身設施的規定也成一紙空文。在寸土寸金的中國土地市場面前,足球場地太過奢侈,中國還“玩不起”足球。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實:中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論及足球人口,卻是個小國。中國草根足球、大眾體育不發達,也就難以支撐起足球強國。
  城陽區大力建設球場的做法,給各地執政者一個啟示:經營土地與建設球場之間,並不矛盾。搞好社區公共活動空間,既能增強居民生活幸福感,又能提升周邊土地的附加值,二者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互促進的共贏關係。
  發展足球事業,既關乎體育強國的夢想,又涉及大眾體育發展,舉國上下均期待足球振興。那麼,在偌大的城市中,就不能見縫插針地開闢一個足球場嗎?
  城陽區正是見縫插針地“種”場地:高壓線周邊的荒地上、廢棄的垃圾堆場上、湖邊河邊上、山地包圍中,崛起了一塊塊綠茵場。事實證明,只要想做事,總會有空間和辦法。關鍵在做不做,不在有何困難。
  足球一定是奢侈的游戲嗎?不見得。巴西窮孩子把報紙團成“足球”,在灰塵飛揚的土場地赤腳踢,不也成就了足球王國嗎?不一定非要有塑膠地皮和夜間照明,關鍵得有必要的場地和氛圍。
  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面向大眾的體育健身場所設施,促進群眾性體育事業發展。“吃著薯條喝著可樂看著別人世界杯,我們總是激情澎湃,但轉身下樓就迷失在了鋼筋混凝土森林中”,讓這種尷尬儘早結束吧。  (原標題:青島城陽區:為中國足球探尋成功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64slish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